《老子》在四十二章中說:“萬物負陰而抱陽,中氣以為和”;其意就是指萬物的陰陽平衡以致萬物陰陽運動的正常。這是宏觀的陰陽調和之道,喻示了自然界萬物自然運作的大道理,而縮小到人體本身就是一種亙古不變的健康之道。
《內經·素問·氣交變大論》揭示了大自然存在著驚人的“權衡”陰陽變化之能力而使得氣候、生態等各方面保持著相對的協調平衡,因而使得各種生命有一個共同的賴以生存的環境條件,指出:“五運之政猶衡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化者應之,變者復之”,文中的“權衡”就相當于老子所說的“中”。
對人而言,生理上的陰陽平衡是維特生命正常的根本條件,即《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所說的“陰平陽秘,精神乃治”;文中的“治”是安寧、平靜、旺盛之意,也即正常,“精”是指人體有形的組織物質等,“神”是指人體無形的精神,“平”即平衡,“秘”指穩定保持;“陰平陽秘”為互文句,應該理解為“陰陽平秘”,全句的大意是:人的陰陽能穩定牢固地維持相對的平衡,人的精氣和心神就能平安而強健。
《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又說:“謹察陰陽之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文中的“期”就是希望、企圖,“陰陽”是指失去平衡的陰陽,也就是“陰陽”之后被承后省略了“不平”;全句大意是:養生和治病的根本大法就是謹慎地察辨清楚人體哪些陰陽發生了偏差,從而加以調整,以達到人體陰陽平衡為目的。
陰陽平衡是陰陽相濟的一個重要形式和結果,“相濟”之“濟”字有流通、資助、充足、相平等義。必須指出:相對平衡表現為相對靜止,但相對靜止不等于沒有運動,相對靜止是運動正常進行的條件,是運動的一種形式,如大自然的氣候平衡并非全年每天的氣溫都是沒有變化的一樣,而是春夏秋冬溫熱涼寒交替的;相對平衡也不都是等于相等,即平衡雖然往往表現為相等,但也往往表現為不相等,比如人的飲食必須平衡是健康的保證,但鈣、硒、鹽等物質的攝入與蛋白質的攝入在數量上是絕對不能相等的,如果相等,飲食反而是不平衡了。
太極拳養生智慧最終是離不開陰陽平衡的,而一年中春夏為陽、秋冬為陰。《易-系辭》中說:“變通莫大乎四時”。這句話的意思是世間萬物如何變化都離不開四時陰陽的規律,陰陽的平衡決定了萬物的生死存亡,人的生活規律應該順其自然,順則昌盛、逆則衰敗。
|